【費邊社】當「馬家軍」碰上「宋團隊」
台灣日報
2004-6-09 3:00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台灣政壇一直有「西瓜偎大邊」現象,牆頭草一大堆,總是看準風向球,連宋敗選以後,氣勢大不如前,發動抗爭以後,更像洩了氣的皮球,不但政客看扁了,媒體也唱衰,一些親中媒體人紛紛改弦易轍,開始棄宋拉馬,市府官員要投入立委選舉,被稱為「馬家軍」,其實媒體界的「馬家班」更多。
「馬家軍」的話題能夠持續在政壇發酵,要拜媒體之賜,如果沒有媒體人那麼捧場,所謂的「三吳一林」那來的市場?今天他們人氣會那麼旺,如果不是媒體加上市府的運作,又怎會有「馬家軍」這個名詞。
「馬家軍」的出現,讓人想起「宋團隊」,都是媒體「造神運動」產物。當年宋以「地方包圍中央」,與馬今日對抗政院,似曾相識,而媒體大力吹擂「馬家軍」,不正是吹捧「宋團隊」的翻版?其實都是「膨風青蛙剮無肉」,宋、馬都是極度「偶像化」的人物,在他們的團隊中,班底沒有個人的意志,一切奉宋、馬惟首是瞻,成員既不能太有想法,也不能功高震主,因而宋、馬的人氣與支持度,形成巨大的光環,掩蓋了底下的人,歷次的民調,但見領導者的光芒,不見團隊的光彩,就是這樣的道理。
宋以省長之職,全省走透透,基層許多地方都有他的人情,反觀馬英九至今從未跨越濁水溪耕耘地方,這是兩個班底不一樣的地方,無怪乎會有國民黨議員不看好「三吳一林」,一支從未真正上沙場打仗的隊伍,不是軟腳蝦,就是落屎馬。
當「馬家軍」碰上「宋團隊」,好像繡花枕對上針頭,可是媒體仍押寶在馬的身上,是因經過二次大選落敗的打擊下,宋已被折磨得不成人樣,在選民新鮮感之下,馬的未來較有可塑性,「年輕就是本錢」,宋要怪歲月不饒人。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